容灾备份系统是指在相隔较远的异地,建立两套或多套功能相同的IT系统,互相之间可以进行健康状态监视和功能切换,当一处系统因意外(如火灾、地震等)停止工作时,整个应用系统可以切换到另一处,使得该系统功能可以继续正常工作。容灾技术是系统的高可用性技术的一个组成部分,容灾系统更加强调处理外界环境对系统的影响,特别是灾难性事件对整个IT节点的影响,提供节点级别的系统恢复功能。
容灾技术指标
衡量容灾方案有两个主要技术指标:恢复点目标RPO和恢复时间目标RTO,其中 RPO用于衡量容灾方案可防止数据的丢失量,RTO用于衡量容灾方案的灾难恢复时间。RPO与RTO越小,系统的可用性就越高,容灾方案就越具有优势。
容灾与备份的关系
备份是指用户为应用系统产生的重要数据复制多份拷贝,以提高数据的安全性,而容灾则是为应用系统提供一份或多份相同的容灾系统,以提高系统的可持续性。因此,备份与容灾所关注的对象有所不同,备份关注数据的安全,是数据保护,容灾关注业务应用的安全,是应用系统保护。备份最多表现为通过备份软件将数据保存到备份介质上;容灾则表现为通过高可用方案将两个系统站点连接起来。
容灾的等级
容灾从保护范围上来划分,可以分为3个级别,分别是数据级别、应用级别以及业务级别。
数据级别容灾的关注点是数据,即灾难发生后可以确保用户原有的数据不会丢失或者遭到破坏。其中,较低级别的数据容灾方案仅需利用备份软件实现数据异地备份,达到数据级别容灾的效果;而较高级的数据容灾方案则是依靠数据复制工具,例如卷复制软件,或者存储系统的硬件控制器,实现数据的远程复制。
应用级别容灾是在数据级容灾的基础上,把应用系统也复制一份到容灾站点。应用级别容灾能提供可持续的应用服务,让用户应用的服务请求能够透明地继续运行,而感受不到灾难的发生,保证信息系统提供的服务完整、可靠、安全。
业务级别容灾是最高级别的容灾方案,它除了为IT业务系统提高容灾,还包括一系列非IT系统。相对于业务级别容灾,数据级别容灾和应用级别容灾都是在IT范畴之内,业务级别容灾则大部分内容是非IT系统,比如电话、办公地点等。当一场大的灾难发生时,用户原有的办公场所都会受到破坏,用户除了需要原有的数据、原有的应用系统,更需要工作人员在一个备份的工作场所能够正常地开展业务。